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超速成功的八大技能:


超速成功的八大技能: 

  • 1、銷售=直接收入。 
 銷售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每個人腦海中都有銷售的清晰畫面。銷售就是介紹商品提供的利益,以滿足客戶特定需求的過程。商品當然包括著有形的商品及服務,滿足客戶特定的需求是指客戶特定的欲望被滿足,或者客戶特定的問題被解決。能夠滿足客戶這種特定需求的,唯有靠商品提供的特別利益。
  例如,客戶的目標是買太陽眼鏡,有的是為了要耍酷;有的是怕陽光過強,怕眯著眼睛容易增加眼角的皺紋;有的也許是昨天跟男朋友吵了架哭腫了雙眼,沒有東西遮著紅腫的眼睛,不方便出門。因此要買一副太陽眼鏡。每個人的特殊需求不一樣,不管是造型多酷的太陽眼鏡,如果是鏡片的顏色比較透光的話,那麼這幅太陽眼鏡提供的耍酷的利益是無法滿足擔心皺紋以及希望遮住紅腫眼睛的兩位客戶的特殊需求。
  • 2、演講=擴大收入。 

演講是指個人在特定的時間、環境中,藉助有聲語言和態勢語言的藝術手段,針對某一事物,當眾公開陳述自己的主張和看法,以思想理笥、情緒感染征服聽眾,從而達到感召聽眾並促使其行動的一種現實的信息交流活動。
  • 3、領導=倍收入。 

 領導領導者及其領導活動的簡稱。領導者組織中那些有影響力的人員,他們可以是組織中擁有合法職位的、對各類管理活動具有決定權的主管人員,也可能是一些沒有確定職位的權威人士。領導活動是領導者運用權力或權威對組織成員進行引導或施加影響,以使組織成員自覺地與領導者一道去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領導是管理的基本職能,它貫穿於管理活動的整個過程。
  • 4、服務=持續收入。 
 服務在字義上來說是履行某一項任務或是任職某種業務,在中文地區以及法國等,也將它當作為了公眾做事,替他人勞動的涵義。其它一般西洋地區的這句話是個經濟用語,涵蓋所有在買賣過程後不會有物品留下,提供其效用來滿足客戶的這類無形產業。這也就是英國經濟學家(Colin Grant Clark)所提到“斐帝-克拉克法則”中所謂的“第三產業”。
  在現代社會上,服務的涵義越來越廣泛。以產品和服務來做個區別來說,服務是具有無形特征卻可給人帶來某種利益或滿足感的可供有償轉讓的一種或一系列活動。服務通常是無形的,並且是在供方和顧客接觸面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項活動的結果。
  • 5、行銷=巨大收入。 
 營銷(臺灣稱為:行銷)是關於企業如何發現、創造和交付價值以滿足一定目標市場需求,同時獲取利潤的學科。營銷學用來辨識未被滿足的需要,定義、量度目標市場的規模和利潤潛力,找到最適合企業進入的市場細分和適合該細分的市場供給品。
  營銷經常由企業組織中的一個部門專門負責,這樣其實有利有弊。利在:便於集中受過營銷訓練的群體專門從事營銷工作;弊在:營銷不應該僅限於企業的一個部門來進行,而應該在企業所有活動中體現出來。
根據傑羅姆·麥卡錫在《基礎營銷學》下的定義:營銷是指某一組織為滿足顧客而從事的一系列活動。
  • 6、說服=任何收入。 
 為了和消費者建立長久的,令買賣雙方都滿意的合作關係,推銷員在真實瞭解購買者的需求和欲望的基礎上,通過主動說服,促成交易雙方都從中獲益的推銷方法。

  • 7、談判=快速收入。 
 談判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談判是指除正式場合下的談判外,一切協商、交涉、商量、磋商等等,都可以看做談判。狹義的談判僅僅是指正式場合下的談判。
  要給談判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談判的內容極其廣泛,人們很難用一兩句話準確、充分地表達談判的全部內涵。因而我們試圖從談判的形式、內容和特征等方面入手,對談判的內涵進行分析,描繪出談判比較清晰的輪廓,以便把握談判的基本概念。
  1 .談判總是以某種利益的滿足為目標,是建立在人們需要的基礎上的,這是人們進行談判的動機,也是談判產生的原因。尼倫伯格指出,當人們想交換意見、改變關係或尋求同意時,人們開始談判。這裡,交換意見、改變關係、尋求同意都是人們的需要。這些需要來自於人們想滿足自己的某種利益,這些利益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有物質的、精神的,有組織的、個人的等。當需要無法僅僅通過自身而需要他人的合作才能滿足時,就要藉助於談判的方式來實現,而且,需要越強烈,談判的要求越迫切。
  2 .談判是兩方以上的交際活動,只有一方則無法進行談判活動。而且只有參與談判的各方的需要有可能通過對方的行為而得到滿足時,才會產生談判。比如,商品交換中買方賣方的談判,只有買方或者只有賣方時,不可能進行談判;當賣方不能提供買方需要的產品時,或者買方完全沒有可能購買賣方想出售的產品時,也不會有雙方的談判。至少有兩方參與是進行談判的先決條件
  3 .談判是尋求建立或改善人們的社會關係的行為。人們的一切活動都是以一定的社會關係為條件的。就拿商品交換活動來講,從形式上看是買方與賣方的商品交換行為,但實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商品所有者和貨幣持有者之間的關係。買賣行為之所以能發生,有賴於買方或賣方新的關係的建立。談判的目的是滿足某種利益,要實現所追求的利益,就需要建立新的社會關係,或鞏固已有的社會關係,而這種關係的建立和鞏固是通過談判實現的。但是,並非所有的談判都能起到積極的社會效果,失敗的談判可能會破壞良好的社會關係,這可能會激起人們改善社會關係的願望,產生又一輪新的談判。
  4 .談判是一種協調行為的過程。談判的開始意味著某種需求希望得到滿足、某個問題需要解決或某方面的社會關係出了問題。由於參與談判各方的利益、思維及行為方式不盡相同,存在一定程度的衝突和差異,因而談判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尋找共同點的過程,是一種協調行為的過程。解決問題、協調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總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往往不是一次,而是隨著新問題、新矛盾的出現而不斷重覆,意味著社會關係需要不斷協調。
  5 .任何一種談判都選擇在參與者認為合適的時間和地點舉行。這是區分狹義的談判和廣義的談判的一個很重要的依據。談判時間與地點的選擇實際上已經成為談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談判的進行和結果都有直接的影響。儘管某些一般性的談判不一定對此非常苛求,但至少企業之間、團體之間乃至國家之間的談判是這樣的。購銷談判、項目談判、外貿談判等都對時間和地點的選擇十分重視。尤其是軍事談判,更註重地點的選擇。美越戰爭,雙方選擇在法國巴黎進行和談;北韓戰爭,中美雙方在北韓三八線上的板門店舉行談判,談判桌的放置,一半在三八線的左側,一半在三八線的右側; 20世紀 60年代的中蘇會談,在各自代表的國家輪流進行。可見談判雙方對地點選擇的重視。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談判是參與各方出於某種需要,在一定時空條件下,採取協調行為的過程。
  • 8、潛能=突破收入。
潛能是潛在的能力。關於能力,西方心理學和前蘇聯心理學有不同的定義。西方心理學認為,能力是指做一件事,要完成某種任務所需要的能。這種能,就是通常所說的心理能力。在談及能力時,西方文獻常常談及心理能力。他們認為,人的能力有兩類:一種叫做造詣,是指一個人身上具備的那些能力;另一種叫性能,是指一個人身上現在沒有,將來會有的潛在力量,稱為潛能。他們將能力與智力相區別。前蘇聯的心理學家則強調能力與知識技能的區別。彼得羅夫斯基認為,能力不是表現在知識技能本身上,而是表現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動態上。也就是說表現在操作的速度、深度、難度及鞏固程度上。
  中國多數心理學者認為,能力是與活動聯繫起來的。李孝忠認為:“能力是符合活動要求影響活動效果的個性心理特征的綜合。”
  潛能是一種尚未顯現的能力,它一旦外化,與活動聯繫起來並影響活動效果,就變成顯在能力,即通常所講的能力。能力只是潛在能力外化的極小部分,有的科學家講,如果人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一個人能記憶50座美國國會圖書館全部藏書儲存的信息,能熟練掌握40種語言。前蘇聯還有人在1964年的《蘇聯今日生活》報上指出:如果人的大腦使用一半的工作能力,“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學會40種語言,將一本蘇聯大百科全書背得滾瓜爛熟,還能學完數十所大學的課程。”人類潛能,是人類潛在的體能與智能的總和。國內外學者都用“海上冰山”理論形象地說明人類潛能的巨大。人的能力好似一座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像人類已知能力——顯能,這裡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沉沒在水面之下的未顯露部分卻是顯露部分的5倍、10倍、20倍、30倍……
  國外潛能研究專家和心理學專家指出,人類潛能開發,即使是成就卓著的偉人,也只不過開發了極小的、微不足道的部分。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認為,一個正常健康的人,只運用了其能力的10%,尚有90%的潛力。美國人類潛能研究專家H·A·奧托在其發表的《人類潛在能力的新啟示》一文中指出:“據最近估計,一個人所發揮出來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我們估計的數字之所以越來越低,是因為人所具備潛能及其源泉之強大。根據現在的發現,遠遠超過我們10年前,乃至5年前的估測。”控制論奠基人之一的N.維納說:“可以完全有把握地說,每一個人,即使他是作出了輝煌創造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利用他自己的腦潛能還不到百億分之一。”
  因此,許多有見地的科學家對人類潛能遠遠未能開發發出無限感慨,大聲疾呼開發人類的無限潛能。美國加州富爾頓學院心理學教授陸哥·赫胥勒指出,編撰20世紀人類歷史的時候,可以這樣寫:我們最大的悲劇不是恐怖、地震、連年的戰爭,甚至不是原子彈投入日本廣島,而是千千萬萬的人們生活著,然後死去,卻從未意識到存在於他們自身的人類未開發的巨大潛力。如此眾多的現代人,其生活中心竟只是生活的安全、食物的充足,以及電視和卡通片的感官刺激。我等芸芸眾生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人,或可以成為什麼人;如此眾多的吾輩未經歷足月的心理和社會誕生,卻已經衰老死去……
  人的部分潛能與人的能力是對應的。如前所述,能力只是人的潛能的外化。通常講的能力分為智力、專門能力和創造力三種,人的潛能也有智力潛能、專門潛能和創造潛能。智力通常認為是符合多種活動要求的某些一般能力的結合,如觀察力、記憶力、概括力等。智力潛能即是指潛在的一般能力的結合,如潛在觀察力、潛在記憶力、潛在概括力等。專門能力是指符合某種專業活動要求的一些特殊能力的結合,如音樂能力、繪畫能力,機械能力、教育能力、數學能力等。專門潛能即是指這些特殊的潛在能力,如音樂潛能、繪畫潛能、機械潛能等。創造力是符合創造活動要求的某些能力的結合,創造潛能即是指這種潛在的創造力。潛能除了有與能力對應的一面外,還有不對應的一面。潛能常常通過特殊形式反映出來。如通過閾下意識來反映。澳大利亞有些土著人有超人的感覺能力,他們能在很遠的地方以非物質式的方式傳遞信息。
  潛能還來自大腦的協同效應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羅伯特·奧斯汀研究揭示,大腦兩半球有著不同的功能,左半球主管計算、語言、邏輯、分析、書寫以及其他類似的智力活動,右半球則主管與左半球完全不同的智力活動:想像、色覺、音樂、韻律、幻想以及其他類似活動。奧斯汀還發現,當大腦兩半球較“弱”的一邊受到激勵而與較“強”的一邊合作時,其結果是,大腦的總能力和效應就大大加強,往往增大5倍、10倍,甚至更多。我們稱之為大腦的“協同增大效應”。人有120--140多億個腦細胞,本來就有著巨大的潛能,大腦的“協同增大效應”大大增大了潛能的能量。因此,人有著巨大的潛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